第二百九十七章 数月弹指间(下)
第二百九十七章 数月弹指间(下) (第2/2页)这当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更多的却是官员们对升迁之路的看法。毕竟身在京城你所能遇到的机会便比在外面时要多,就以杨震自身为例,若不是前次案子是在北京城发生由他破去,只怕所得的好处是远远达不到他所拿到的。这其实也与后世那些年轻人毕业后径自前往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的行为很是相似,只是后世的选择余地更大了些,而在大明却只有北京这么一个能带来奇迹的城市。
正因为京官有如此好处,全天下的官员十有七八都会削尖了脑袋往这边凑,所以想进京为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你要是没有门路,或者名声极大,或者立了什么大功劳,几乎都不可能从地方官调来北京。
本来,杨震也不认为兄长有这份幸运能来京城。虽然他知道杨晨也和自己一样是个穿越客,有着这个时代其他人所没有的巨大优势。但在官场的种种规矩桎梏下,即便真有本事,也难以冲破樊笼,成为幸运的那一个。
可偏偏这一次,幸运女神却眷顾了杨晨,让他有了入京为官的机会。
真要说起来,这事情也有杨震的功劳在里头。年前,杨震与皇帝万历说话时,就曾提及过自己的兄长杨晨,并把他好一阵夸。这让杨晨就在万历的心里留下了一个不错的印象和影子。
当然,更要紧的还是他自身实力在那儿。
大明制度,官员每三年为一任,每任之后都会由上司等各衙门进行考评,分为上上直到下下等九个等级来进行评定。若是能得个上等的考评,即便这次升不了官,也能在官员的档案里留下好印象。而若是得了下等的考评,说不定接下来一任就没你什么事了。这种考评之法在张居正推行考成法前还只是一个官场中用来提拔自己的亲信,整治敌对势力的手段,但这两年,却已明显规范了不少,也公正了许多。
杨晨就是赶上了这么个好时候,虽然自己没什么背景,也不善于巴结上司,但愣是凭借着自己在诸暨县做出来的成绩,在这次的考评里得了个上中的成绩——要知道,满朝数以千计的官员,几乎就没人能得上上的评价,就是张居正也不能——儒家向来不会把事说满,所谓人无完人嘛——所以上中的考评其实就是最好的。而天下数百州县,无数地方官,能得此评价的,也就寥寥几人而已。
而杨晨所以能得如此之高的评价,除了他将诸暨一县治理得井井有条,民生富足——在把郦家铲除后,县里已没有人再敢和他这个县令匹敌,就是宣家也不敢——之外,他所擅长的堤坝建设也是重要的加分原因。
那条由杨晨带了百姓花数月时间修筑出来的长堤,彻底保障了诸暨县城的安全。在今年再次爆发的一场桃花汛中,绍兴府辖下的其他县城再次遭了灾,可诸暨县却得保太平,在其他同僚的衬托下,杨晨的功劳自然变得极大。
如此一来,在新一轮的考评里,他的评价自然名列前茅,得了个事实上最高的上中的评价。
正因他这一任官的考评极好,才得以能被当今天子亲自过目,不然一般的平庸官员,只怕早就被吏部自行处置了。
而皇帝在看了这份奏报后,就觉着杨晨这个名字似曾相识。仔细一想,就回忆起了杨震也有一个兄长叫这个名字,他还着重提过,自己能有今日的见识,多得杨晨的自幼教导。
如此一来,万历就对杨晨留上了心,再一番履历,便确信此杨晨便是杨震口中的兄长。既然这确实是个可用之人,在爱屋及乌的心理作用下,万历便决定让他前来北京述职,并决定将他留在北京当官。
虽然杨震并不知道这其中的前因后果,但对于自己兄长能够入京为官一事还是相当高兴的。这既是出于兄弟间的情义,更因为他觉着兄长来京或许能帮自己出出主意,看能否改变现在有些无奈的局面。
但他却并不知道,转机夹杂着一场惊天巨边已在前方等着他了!
(本卷完)
第二更。。。。晚上还有一更。。。。。
第四卷终于完结,在本卷过程里,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比如杨震终于找到了对抗张居正的契机,比如杨震的实力有了进一步的强大,再比如终于他有了属于自己的女人……当然,对路人来说,本卷最大的不同是本书终于上架了。
在此,路人多谢各位书友的订阅、打赏和票票支持,我相信有各位的支持,接下来路人会把更好的故事呈现给各位的。
另外,借机再无耻地求些支持吧,什么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