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搞风搞雨姚广孝
第560章:搞风搞雨姚广孝 (第2/2页)到了这份上,夏原吉自然不能总是来说这个事情了。
只是对于这件事,夏原吉可算是没睡过什么好觉,一直担心受怕的。
这么好的君主,可没有什么地方去找。
在大明那边,有才能的太多了,尤其是太孙殿下。
夏原吉虽然后边因为关在牢中,而后朱英给忘记掉,多关了不少时间。
弥补的时候,便就直接把他从四川户部调到了京师户部这边。
只是越是接近太孙殿下,他就越发觉得自己不堪大用,太孙殿下那边的思想策略,超过他太多太多。
包括现在能够把整个燕城
境内治理得井井有条,夏原吉都不得不承认,他从太孙殿下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而太孙殿下那边学到的东西,都是极为实用之道,没有半分虚的。
只是可惜的是,自从太孙殿下执政之后,基本上就掌控一个大方向了,压力给到了下边。
宁***头,不为凤尾。
在燕城这段时间里,夏原吉可算是有了真正施展心中抱负的机会,并且世子对他极为器重,完全没有要揽权的意思。
这样让他自然极为在乎朱高炽的安危。
临了。
朱高炽声音有些低沉的说道:「那些因此殉职的将士们,好生安葬,他们的抚恤金多给一些。」
「按照太孙殿下对京师卫所的标准,有子弟的,后边减免费用,饭食也包了,直到及冠。」
慈不掌兵。
宫中的护卫们,是这次事件的受害者,但是作为世子,在完成某些大事之上,自然是会有所牺牲的。
这也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事情。
朱高炽也只能是做到这部分了。
「遵殿下令。」
听到这番话,夏原吉重重点头。
同时心中对于朱高炽也越发亲近了。
这是真正的仁义之君。
......
高丽。
姚广孝一身黑衣,立于朝堂之上。
作为国师,他有着自己的单独座位,这是高丽王的恩赐,也是身份的象征。
而先前已经暗中掌控的李成桂,原本也是有座位的。
可姚广孝这个国师不坐,自然李成桂也不好意思跟着坐下,只有把座位给撤销掉。
恭让王王瑶,这是在洪武二十二年,李成桂和郑梦周一起拥立的高丽国王。
原本先前李成桂已然准备暗杀郑梦周,而后自立为王。
然而朱英的安排,打断了刘成桂的计划。
让现在的高丽朝廷,已然是分化为了***。
最弱的自然是以高丽王王瑶为主,郑梦周为辅的高丽王廷一系。
他们掌控的兵权最少,看似地位高,实则处处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而第二股势力,自然就是李成桂了。
整个高丽,几乎有一半的兵力,是效忠他的,他亦是掌控着高丽的钱政户部。
但从势力范围来说,李成桂最是强大。
而第三股,便就是姚广孝了。
姚广孝的势力主要组成部分是曾经朱英留下的潜伏人员。
不过因为跟着去征讨倭国,这一部分的潜伏人员,大部分都已经流露于水面,标记上了姚广孝的记号。
只有极其稀少的部分还在潜伏之中。
比如李成桂的禁卫统领。
不过他的存在,是姚广孝也不知道的,唯有朱英等极少数曾经的核心群英商会之人才晓得。
先前姚广孝到的时候,其实跟朱英的猜测差不多,实则已经有很多效忠于群英商会的人,尤其是高丽人,他们对于群英商会的忠诚,已经到了非常薄弱的边缘。
是姚广孝强行启动他们,逼迫性站队,才将他们重新给聚合起来。
其实包括是朱英也知道,如果对于高丽这边一直放任不管的话,这些已经通过群英商会渠道上了高位的人,最后反而会对群英商会进行排斥。
所以到了那个时候,才把姚广孝这么一个人派过去。
即便是没有姚广孝,朱英也会安排值得信任的别人。
其实以现在的情况,朱英已经完全有能力把李成桂干倒,甚至是轻
松的罢黜高丽王,把高丽划分到大明的疆域之中去。
但就是这样做的话,反而会给大明这边增加更多的负担,于教化之上也是个问题。
即便朱英在位的这些年月里可以轻松镇压住,后边等到了朱英去世,高丽还是极有可能脱离大明。
这可不是朱英想要的。
他要的,是真正的把高丽完全的纳入到大明疆域中来。
不仅仅是大明,包括安南等南洋地区的国家,也是这么一个策略。
像曾经的蒙古帝国般,短暂的统治没有任何的意义,只有真正的纳入进来,让他们成为大明之人,这才是长久的影响。
高丽朝廷上的文臣武将们,也大致是分为三股。
涉及到一些高丽政务,向来都是争论不休。
但凡是李成桂这边要赞成的事情,姚广孝那边不管是怎样都要反对。
反之亦然。
而属于高丽王的势力,则就是看着那边要赢了,便就帮着弱势的一方。
一个朝堂,可谓是三方混战。
倒是高丽王觉得这样挺不错的。
至少他从两人的争夺之中,还获取了不少权力。
地位上目前也得到了比较稳固的保障。
在两方势力没有争斗出个所以然来前,他高丽王的位置就没有太大的风险。
便是在这个时候,一名门外的将士,无视整个朝廷上的纷争辩驳,径直的来到了姚广孝的旁边。
姚广孝轻轻点头,那将士便于姚广孝旁耳语几句。
听完之后,姚广孝双手合十对高丽王行礼道:「贫僧这边尚且还有些事情,告罪先行离去了。」
说完之后,姚广孝也不顾及高丽王的反应,平静的看了一眼李成桂后,转身离开朝堂。
这边姚广孝一走,整个朝廷从先前的鸡犬不宁,马上就转变为寂静无声。
诸多大臣们面面相觑,左右对视之下不知怎么说些什么。
高丽王见此情况,只得是颇有些无力的说道:「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