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你贡我,我贡你,外交关系甜蜜蜜
第五十六章 你贡我,我贡你,外交关系甜蜜蜜 (第2/2页)那边能混得开的蒙古商人,都是些人精,对于沿途十分熟悉。哪怕之前打仗的时候,都有门路说服各路汗王,放商队通行。毕竟要是没这个本事,也没法跑商了。所以,即使当时局势比现在混乱的多,他们也敢于真的跑一趟。
然而,到地方之后,明朝人却不相信他们的身份,只觉得你这大秦国,怎么一股蒙古味儿,和古书记录好像对不上啊。而且,那时候北元频繁动兵,西北地区又人口稀疏,防备压力很大,官府本来就对此十分敏感。因此一见面,当地官员就认定,他们估计又是哪个部落冒充的。不是来骗朝贡,就是来刺探情报的,一直不相信他们自称的身份,还把领头的几个使者扣了,要严查他们的来头。
后来,使团的人找了察合台人帮忙作证,明朝官员才把人放了出来。但就算这样,也不乐意放他们进城贸易,更别提让他们去京城了。
这事儿,可能也是没办法——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虽然和明朝关系密切,天天一起对付元朝,但也确实没少干收受贿赂、带小部落一起蹭朝贡的事情。毕竟这个事儿,利润太高,哪怕官方禁止,使者们自己也经常经受不住考验。有这种前科,明朝那边自然就更加有理由了。
结果,使团足足折腾了半年,也没能过嘉峪关,只能打道回府。这一路出行和打点,花了不少钱,携带的商品却一件都没卖出去,也没能按计划采购明朝的物资。
眼看要亏大本,使团只好临时决定转向南下,去布哈拉那边把手里的货都出掉,然后就地采购一些中亚特产,带回来之后,声称是塞里斯商品,忽悠欧洲人来花钱。
有些见多识广的人,觉得这些商品上面的装饰,怎么一股天方教艺术的风格,使团就说,这是塞里斯人为了出口,专门给波斯客户定制的。人家是大中间商,一直都在大批拿货,所以塞里斯的出口品,多少都往这个方向做了。欧洲人觉得很有道理,又打听到他们真的去了一趟,因此纷纷来抢购。就这样,才避免了倒贴钱的命运。
而外交层面上,这件事的影响也不小。由于使团失联了一段时间,汗廷里议论纷纷。连摆赛汗自己,都很着急,说我们老刘家的使者,好像日常出事。一直以来,大家都快习以为常了。只是,以往得罪使者的人,基本都被出兵消灭了。但明朝又远又强大,怎么说也不可能打过去吧,也不知道这个面子怎么挣回来。直到使团又带着东西回来,各种声音才安顿下去。
之后,紫帐汗国也尝试了其他各种方式,甚至特意雇了不少希腊人参加,去那边打前哨,试图让明朝人看到,自己真的是古代那个大秦国,连人都一样的。
然而,明朝官府似乎产生了刻板印象,还是不相信。不少官员依然认为,这些人估计又是被雇来骗贡的演员,可能又是蒙古人来骗铁锅,回去要做武器了。
还有些心细的,则想得更多,认为这些希腊人,应该确实是古代大秦人的后代。但仔细观察会发现,使团里依然还有一些蒙古人。而且,沿途带路、引导,乃至安排食宿,这些重要的具体工作,都是这些蒙古人负责的。希腊人只是一路吃吃喝喝,负责说话和表演罢了。再看他们来的地方,恐怕,大秦国已经和中原当年一样,被蒙古人入侵和统治了。使团也依然是蒙古人操纵的,希腊人只是他们带来的傀儡。
因此,官府还是拒绝承认他们是大秦国,就是不让去朝贡。汗廷当时找的人选,也确实有问题。虽然带上了一些希腊学者,做好了准备,但当时领头的几人,都是大都那边临时挑的老贵族,确实除了吃饭和吹牛啥都不会……其他学者们,也没有什么外交经验,遇到这种情况就傻了。
带希腊使团前往那边的蒙古商人,倒是一直在上下活动,尽力疏通,但他们越尽力,明朝那边越觉得使团有问题。到最后,负责监督他们的明朝军官,甚至违反规定,偷偷去找领头的希腊人,私下里劝他们驱逐蒙古人,重建大秦国。
使团的希腊人很是害怕,连忙表示从来没有这个心思,可不要害自己。明朝人还有点失望,之后更加冷淡了。希腊人也是坐立不安,之后没多久,就提出耗下去也没有意义,匆匆返回了。
结果,朝贡的事情,就这样前后耽误了十几年,也没什么进展。发现了假塞里斯商品的商机之后,紫帐汗国这边,也安于中亚商路,对于继续开拓不是很热情了。到洪武后期的时候,海伦娜太后倒台,新朝廷改变了不少之前的政策。曹老将军等人,又想到了这个事情,认为如果能派遣有能力的重臣,去和明朝建立联系,有助于提高合法性,巩固权威,对于现在局面很有帮助。于是汗廷再次行动起来,决定进一步提高规格,派礼部尚书张鼎亲自带队出发。
对此,明朝人似乎有点傻眼了,开始疑惑他们到底是什么国家,怎么这么怪。不过张氏世侯的老家就在河西、陇右那边,跟不少人还算老乡。在原籍,至今还能找到一些亲属。
明朝朝廷那边,可能是看这边蒙古人和汉世侯都有,元味儿很正。或许也是因此,至少把他们算成了类似各种元政权的一支,不再当成莫名其妙的蒙古部落了。之后,外交行动也终于获得了成功。甚至,他们第一次认识老吴王,都是那个时候的事情。
而最近这几年,紫帐汗国又找到了更好用的名头。
这年头,大家都不会嫌弃手里的塞里斯商品多。哪怕有走私渠道,官方这边的贸易也依然很重要,而且总是让大家觉得不够用。朝贡的次数,明朝官府一直是有限制的,但大家都会想办法超额进贡。
像琉球这样的国家,理论上两年只能朝贡一次,但实际上光洪武年间,明朝稳定下来之后,就来了54次之多。官府虽然一直嫌他太频繁,但是赶都赶不走,也没办法。而这种能多赖一次就赖一次的态度,几乎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紫帐汗国毕竟太远,这方面就有点吃亏,不像琉球人,把船一靠就行了。为此,在吴王投奔之后,汗廷就抓住机会,开始不断试探明朝的态度。
等基本弄清情况之后,这边干脆开始借着朱文奎他们家的名义,绕过朝贡,来维持和明朝的贸易。他们的商队,有时候干脆直接打上吴王旗号。问就说是来帮忙走亲戚送礼的,都是自己人……
道衍和尚告诉郭康,在他们眼中,大秦国一直行事奇怪。紫帐使者为了省事,经常自称自己是吴王的下属,奉命来输送货物。一些官员还很奇怪,觉得吴王在国内的时候,一直不声不响的,怎么出去之后就变得这么厉害,能收个大国当藩属,任用那边的官员来干活了。
而另一方面,虽然吴王本人很要面子,没怎么和老家通信过,但马王妃和朱文奎,之前倒是写过信,说明现在的情况。按朱文奎的说法,现在虽然没有什么正经产业和领地,但他正带领家臣,给大秦国当客卿来谋生,换取年金和封地,所以生计是没问题的。
所以,明朝那边看来,已经不是朝贡合不合乎规定的问题了,而是吴藩和大秦国,关系已经严重不合乎礼制,到了迷惑的程度——从已知信息看,他俩正搁那儿互为藩属,玩得不亦乐乎呢。这种相互朝贡的关系,对礼部的老儒生们来说,确实有点新奇……
所以,这次的礼仪应该怎么办,道衍和尚说实话也不太清楚。目前,他正和朱文奎商量,干脆朝廷和吴藩分开祝贺得了。在这种遥远异域搞外交,确实经常得通融一下。具体的细节,可能也只能含糊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