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北宋穿越指南 > 0357【观政五】

0357【观政五】

0357【观政五】 (第1/2页)

要说王安石的变法,有哪项百利而无一害,自当属“农田水利法”无疑。
  
  推行七年时间,全国兴修水利一万多处,可灌溉民田3600多万亩,还将大量荒地开垦为农田。
  
  符行中主持疏浚山河堰,就是带着“农田水利法”过去的。
  
  而且,不需要官府耗费太多钱粮,因为可以“摊丁入亩”。即根据山河堰所流经的乡村,按照田亩多寡出钱出人,体现一个“谁受益,谁摊派”的原则。
  
  一般情况下,只要官府不乱搞,老百姓是会积极配合的。
  
  具体到每个村,肯定有无数小纠纷。比如我家的田,明明离水渠更远,凭啥跟你一样摊派?比如水渠经过,要占我家一垄地,官府应该补偿才对。
  
  这些小纠纷,都可以乡民自行处理,官府只需强制推动即可。
  
  如此做法,才是字面意思的“摊丁入亩”。
  
  而雍正搞的那个,实质是将部分地税改为国税,为了稳定征税而跟田产挂钩(南宋也尝试过,并取得一定效果)。
  
  张居正搞一条鞭法,徭役折为银两征收,即“丁傜钱”。
  
  在明代的时候,“丁傜钱”用于地方支出,并不需要上交到中央。
  
  崇祯登基第二年,就想过按比例上交。但直到他歪脖子树上吊,也就部分地区糊弄着执行而已。
  
  雍正来了个狠的,全国省份都须上交“丁傜钱”,并将“丁傜钱”摊进田赋当中,这就是所谓“摊丁入亩”。一些省份上缴比例少一些省份上交比例多,总体平均下来是上交80%左右。
  
  举个例子,某县的城墙塌了,需要征发徭役修补城墙。
  
  明代的时候,该县收一万两丁傜钱,可以全部用于修筑城墙。
  
  而雍正之后,需要先上交给中央八千两,地方只剩二千两可以办事。
  
  工程款不够咋办?
  
  要么加税,要么摊派。
  
  等于啥都没变,该征徭役还得征,地主多交一份钱而已。而地主会将损失,转嫁到佃户身上。
  
  所以说,纯粹是为了多收税。
  
  好处也有,中央财政增加,户籍管理放宽,社会人口流动更活跃,多数小民确实不用承担丁傜钱。
  
  顺便一提,雍正再牛逼,摊丁入亩也未全国推行,彻底完成改革是在光绪年间。改革动力是清政府缺钱,逼着未执行的省份必须上交。
  
  ……
  
  符行中带着几个文吏、十多个士兵,坐船骑马考察汉中盆地。
  
  每至一县,先跟县令接触,召集当地吏员开会。
  
  接着实地走访山河堰,跟地方士绅讨论情况,不断有乡下士子免费做随员。
  
  按照朱国祥的计划,此次治理山河堰,要分三年进行完成:第一年,疏通原有堰渠;第二年,增挖褒城到西县段、南郑(汉中府治)到城固段;第三年,将山河堰延伸至洋州。
  
  工程完工之后,山河堰彻底融入汉江水系,可以惠及整个汉中盆地。
  
  汉中盆地的粮食,极有可能因此翻倍!
  
  翻倍不是形容词,而是陈述事实,旱田与水田产量悬殊。而且遇到灾年,旱田很可能绝收。
  
  山河渠前期准备工作,与朱国祥的方田令配套进行。因为按照田亩摊派修渠,必须先摸清田亩数量,否则不知有多少富户转嫁徭役。
  
  足足走访一个多月,符行中拿着厚厚的图纸回到汉中府城。
  
  “大捷,大捷,大将军在梓潼全歼十万敌兵。成都府路再无强敌,兵力空虚可传檄而定……”
  
  十多个官差,拿着露布全城宣读,继而又出城宣扬,接着跑去其他州县。
  
  汉中城内外为之沸腾,无数百姓奔走相告。
  
  这些日子,捷报一个接一个。
  
  有时前线发来一份捷报,朱国祥故意拆成好几份,间隔七八天再分别发布。
  
  就连朱铭分出几百杂兵,去占领偏远空城,都能单独拿出来宣扬。好似那些小县城,真有大量官兵驻守一般。
  
  如此则营造出一种气氛:义军总是打胜仗,隔三差五来次大捷,官兵根本就抵挡不了。
  
  符行中进城不久,便看到数百群众,站在露布前围观。有读书人在大声宣读,站最外面的百姓也能听到。
  
  “照这样下去,朱相公要做皇帝了!”
  
  “官兵不经打,哪里赢得了义军?”
  
  “不是官兵不经打,是大将军厉害得很。你没听露布里说大将军带着几百骑兵,就冲阵杀穿官兵数千,一直冲到中军大阵,砍翻大旗把敌帅给生擒了?”
  
  “俺听说啊,大将军会法术,是跟朱相公学的海外仙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泥泞 极品全能学生 都市极品医神 永恒圣王 文明之万界领主 妖怪茶话会 我娘子天下第一 带着农场混异界 花豹突击队 樱花之国上的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