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六伐中原,智除奸佞 160:摆疑阵出奇制胜,连环计引蛇出洞
第六部分:六伐中原,智除奸佞 160:摆疑阵出奇制胜,连环计引蛇出洞 (第2/2页)左军师封孚道:“黄墟兵败,桓温乘胜而来,只有决一死战,否则中原难保。”
右军师申胤道:“下官以为,晋军士气正盛,太傅只可扼险而守,不可决战。”
只见乐安王慕容臧起身言道:“诸公不必争论,我慕容氏,从辽东南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摧城拔寨,从无死守之理。”
申胤道:“那桓温麾下,猛将如云,锋芒正锐,迎刃而上,岂能得胜?”
慕容藏道:“披坚执锐,浴血厮杀,自古武将,无不如此!我等绝非贪生怕死之辈,臧愿为前部,与桓贼决战!”
跪在一旁的慕容厉也作揖道:“末将兵败,死不足惜,愿与乐安王同为前部,若不取胜,请斩我头!”
“二位王驾,勇气可嘉,真大丈夫也!”慕容评赞道。
除了军师申胤,众将一致主战,军师申胤一看众人都要出战,申胤劝道:“若非战不可,太傅可屯兵于双洎河,与晋军隔河相对,待桓温渡河,半渡而击之,尚可一战。”
封孚道:“太傅不可傍水屯兵,应当依山迎战,林渚西南有座始祖山,山势奇险,可扎营于此。”
太傅慕容评问道:“二位军师,各持己见,不知究竟是依山,还是傍水?”
申胤道:“还是傍水扎营,隔河迎战,半渡击之,此为上策。”
封孚道:“始祖山不仅险峻,还是风后的封地,寓意极妙。”
一听“风后”此名,在晋代是闻名遐迩,风后是轩辕黄帝的丞相,以辅佐黄帝击败炎帝而威名大震,九州敬仰。太傅慕容评问道:“有何寓意,尽管说来。”
“上古年间,轩辕黄帝拜风后为相,大胜炎帝,此山正是风后的封地。如今太傅在朝,相国天下,好似风后复生、犹如管仲在世,借此风水运势,决战桓温,何愁不胜。”
军师申胤道:“风水虽好,可兵法有云,半渡而击之。怎可只认风水,而不识兵法?”
开战以来,燕军一战未胜,太傅慕容评心中只想着风后的好运,急于转运,便说道:“事关成败,如今时来运转,本帅移营始祖山,依山扎营,慕容臧、慕容厉、傅颜兵分三路,迎战晋军。”
申胤无奈摇头,离开大帐,众将各自点兵,移营始祖山,迎战晋军。这便是:
始祖山中好景光,寓从风后运筹强。
交锋谁问川流秀,成败全因兵法伤。
燕军没有傍水据守,而是依山扎营,使得桓温率兵轻易渡过双洎河,直奔始祖山下。
两军阵前,燕军列阵山坡之上,骑兵在前,旌旗漫野,大摆攻势。桓温迎面列阵,张望敌阵,未敢轻易举动。郗超、郝隆二位军师,跟随桓温左右,桓温道:“我观其战阵,列阵坡上,居高临下,又以骑兵在前,欲一蹴而就,冲散我军。”
郗超道:“大司马所见,正是我等顾虑,一旦开战,我军必败。”
“我也担心此事,今日之战,是攻是守?”
郗超言道:“大司马无必胜把握,不如不战,阵队交替,退兵回营。”
“嗯。”桓温点点头,一摆手说道:“传令下去,各阵兵马交替后撤,休战回营。”
看着晋军相继撤走,高坡之上的太傅慕容评,窃喜不已,以为晋军不敢强攻,也收队返回。
回到中军大帐,桓温摘盔卸甲,桓温道:“排兵列阵,折腾半日,战也未战,便狼狈撤兵,必为慕容评耻笑。”
军师郗超道:“大司马勿虑,燕军依山列阵,占尽地利,若想胜他,非引蛇出洞不可。”
“引蛇出洞?”
桓温不解,又问道:“军师之见,如何引蛇出洞?”
郗超道:“明日可令桓秘、桓冲、朱焘三位将军,前去叫阵,务必连败三阵,退后四十里,引燕军渡河来追。待诈败渡河,败兵调转回头,半渡而击之。”
桓温思索着默念道:“诈败诱敌,引蛇出洞,半渡而击之,军师莫非是连环计。”
郗超笑着点点头,说道:“正是此意。”
郗超所指之河,正是始祖山东面的双洎河。桓温觉得此计可行,即刻传令道:“传令下去,明日一早,再度列阵,朱焘为第一阵,桓秘为第二阵,桓冲为第三阵,三阵兵马,务必连败四十里,我在双洎河等候渡河。”军令传下,众将照计而行,这才引出:
妙计连环藏妙穷,胜算至极运成空。
晴天震地齐旌鼓,只等渡河望远虹。